老茶馆里总飘着些耐人寻味的对话。上周听隔壁桌两个穿Polo衫的大哥叹气:”现在补课费比房贷还贵,就怕娃儿将来混得不如我。”我抿了口三花茶暗笑:知道吗?英国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小姐,六成要把祖产败成学区房——这可不是我瞎编,牛津教授盯着信托基金追踪了三十年得出的结论。
说个真事:我发小他爸的建材厂,二代海归少爷非要搞什么元宇宙装修,半年烧掉父辈十年利润。现在老爷子天天在厂区转悠,见人就念叨:”守业比创业难,三代人养不出个明白人。”这让我想起伦敦金融城那些old money家族,祖传的管家比子孙更懂怎么管钱。
最近看《经济学人》说顶级富豪的资产膨胀速度,快过四川火锅里的毛肚——全球1%的人捏着90%的财富。这就像咱们小区新开的会员制超市,进门先验资百万,普通货架渐渐被鱼子酱专柜取代。更可怕的是,当财富版图固化,中产通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窄。十年前考上985还能搏个前程,现在清北毕业生挤破头争个街道办岗位。
记得陪父亲整理族谱时发现,咱们老陈家祖上在清朝也出过五品官。可翻到民国那页,太爷爷抽大烟把田产典当精光。历史老师说得对:繁荣期在时间长河里就是个水花。就像80年代英国工人还能靠罢工争取权益,现在连议价资格都被跨国资本冲进下水道。
但咱们普通老百姓就躺平认命?我倒觉得该换个思路。认识个深圳房东,拆迁七套房全换成香港保单和新加坡REITs,他儿子在城中村开剧本杀店反而活得滋润。这家人悟透了:传承不是守着金山,而是教孩子怎么在沙漠里找绿洲。就像我表姐,明明能送孩子读国际学校,偏让闺女暑假在社区菜场练摊,小姑娘现在比大人还会看人脸色做生意。
民政局退休的张科长有句话很妙:“阶层不是电梯,是攀岩墙,掉下来的人永远比爬上去的多”。这话听着扎心,却道破天机。与其焦虑孩子会不会滑落,不如教他们当个灵活的壁虎——掉下去也能换个方向再爬。就像我那个做跨境电商的95后表侄,国内卷不过就专攻中东市场,去年在迪拜塔旁边买了房。